2022-05-08 22:26:47
医师
主讲嘉宾:谭小华
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
睡渣,其实是“睡眠节律紊乱”
“我家宝宝最近睡觉很闹,白天吃不好、爱发脾气,简直‘睡渣’上身!”新手爸妈们口中的“睡渣”,用医学专业术语解释是——睡眠节律紊乱,可导致新陈代谢障碍,间接引起宝宝的情绪波动。睡眠节律紊乱中,儿童常见行为睡眠问题(行为性失眠)包括拒绝或抵制就寝、入睡延迟和长时间夜醒,需要父母的干预。
父母首先需要认识到,睡眠节律紊乱在儿科是非常常见的,并且宝宝并非天生就有规律的睡眠节律。为宝宝养成好的睡眠习惯、睡眠节律,是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干预建立的。
宝宝多大可以建立起良好的睡眠节律?
建议:从出生3-5月起
1
宝宝出生后2~3个月就会形成睡眠节律。如果这时候没有养成一个好的睡眠节律或者出现睡眠节律紊乱,就会导致总睡眠时间缩短,睡眠质量会受到影响,整个新陈代谢、能量代谢也会受到影响,从而直接影响到生长发育。另外,情绪发育、认知也会受到影响。
对于刚出生的宝宝而言,一天24小时中,有16-18小时处于睡眠状态,但都是以片段睡眠为主。而在出生后3~5月起,宝宝逐渐适应了外界环境的秩序,睡眠开始逐步规律,白天清醒的时间延长,夜间睡眠时长增加,体内参与睡眠调控的褪黑素分泌出现昼夜波动,提示着宝宝睡眠昼夜节律初步形成。这时,父母就需要开始固定宝宝的就寝时间,一般不晚于21:00,但也不提倡过早上床。节假日也需要保持固定、规律的睡眠作息,才能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睡眠节律。
除了睡眠时间,一个好的睡眠环境也同样重要。规律的睡眠环境会让宝宝有安全感,也有助于为宝宝建立睡眠节律。保证卧室的空气清新、温湿度适宜,窗帘颜色不宜过深,能够让宝宝感知到白天黑夜的自然昼夜节律。
另外,优化宝宝睡眠的环境因素还有5大方面,包括了声音、温度、湿度,一些睡眠的安抚工具等,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的——宝宝在睡眠出现节律紊乱的时候,是不是把这些因素给忽略掉了?
宝宝夜间睡觉哭闹?快检查这些细节!
如果平时睡眠还比较稳定的宝宝,出现夜醒哭闹的情况,首先要看看宝宝的睡眠环境是不是改变了,有没有一些温度上面的调整不够及时。
第二,有的宝宝在入睡前需要哄、需要抱睡或安抚等入睡前的条件,如果太强烈太复杂,宝宝在睡眠过程进入浅睡眠的时候,很容易因为入睡的条件并不是抱睡、摇睡,就会直接醒过来,没办法连接着进入下一个深睡眠。所以,宝宝夜间睡觉时突然哭闹,往往可能是觉得不能连续睡觉了,就会觉得很烦躁。
排除以上因素后,还要排查疾病因素。半岁左右的小宝宝睡眠节律如受影响,常见的可能是佝偻病早期表现。现在临床中,医生关注到一些早产宝宝,由于出生后在病房的过渡,同时存在母婴分离的情况,会导致睡眠节律的建立更加困难。这个时候,医生会对早产宝宝进行定期的睡眠评估筛查,发现睡眠问题,来促进宝宝的睡眠质量。
提醒:这些睡前习惯不可取!
1.为什么拒绝抱睡?
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所发布的《0岁~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》,家长应从小培养宝宝独自入睡的能力。在宝宝犯困时就将其放在床上,不要依赖抱或摇晃的安抚方式让宝宝入睡。如果入睡时宝宝出现哭闹,可以给予一些短时的安抚,如轻轻地拍、摸头,并用平稳、轻柔的声调哄睡,鼓励宝宝在床上自行入睡。
2.奶睡不可取
奶睡会影响宝宝的口腔清洁、牙齿的发育和萌出,增加龋齿的风险。最好在幼儿入睡前1小时喂奶,将喂奶或进食与睡眠分开,培养其入睡能力。
【就医指引】家有“睡渣宝宝”,
这个门诊可以帮到你
门诊名称:广医三院儿科—儿童生长发育专科
门诊简介:广医三院儿科“儿童生长发育专科”门诊针对0~14岁儿童进行精细化的生长发育监测和个体化健康促进,为家长提供家庭养育策略和建议。对发育指标异常、生长迟滞的儿童给予专科转介指导及多学科管理。
门诊时间:周一至周五全天。
门诊地点:广医三院门诊楼5楼儿童生长发育专科509/513
图片/网络
FM96.2广州新闻电台每周六16:30-17:00《周末健康学堂》收听更多健康资讯!
可反复回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