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8-07 08:31:00
1979年1月28日,大年初一,邓小平和夫人卓琳,还有外交部长黄华一行30余人坐上了前往美国华盛顿的专机。
飞机起飞没多久,就又折返回来。
机长告诉邓小平,飞机经停的上海虹桥机场大雾弥漫,降落很有风险。
机长请示是继续航行,还是改期再飞。
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回答道:“起飞,现在就走!”
如果择日再飞,会让美国认为中国言而无信,美国媒体必会大肆渲染中国人缺乏胆量和气魄,竟被小小的雾霭吓退。
这注定是一场惊心动魄而又意义非凡的旅行,邓小平将在大洋彼岸,用他的铿锵和智慧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,将中美关系带上新的台阶。
东方伟人,征服西方
70年代末,中美结束了近30年的对峙,两国关系逐步回温。
美国总统卡特夫妇向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夫妇抛出橄榄枝,邀请他们赴美进行正式访问。
当时的中国刚刚从激情燃烧的年代走出,经济需要复苏,社会秩序需要重建,中美破冰刻不容缓。
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,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却见不得这种事。
在邓小平答应访美的消息传出后,就有人砸了中国驻美联络处的大门。
中美长期处于博弈状态,不少美国人都对中国存在误解。
而邓小平要用友好而坚持原则的外交风格,打破美国人对中国的固有观念。
美东时间1月28日下午,邓小平的专机徐徐降落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。
美国副总统和国务卿等迎接队伍,已经在此等候多时。
简短的寒暄过后,邓小平去宾馆换了身衣服,他没有急着见卡特总统,而是去赴了老朋友布热津斯基的家宴。
以前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,邓小平曾设宴款待,邓小平的热情和幽默给布热津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布热津斯基临走前叮嘱邓小平,如果有机会去美国,一定先到自家一叙。
邓小平选择先见布热津斯基,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一方面是两人曾有过约定,另一个方面则是为接下来和卡特总统的见面做铺垫。
邓小平没和卡特打过交道,也不了解美国政客们对中美关系的态度。
布热津斯基曾是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,在白宫耕耘多年,可以从他身上管中窥豹,探探美国政客的口风。
宴席上,邓小平和布热津斯基觥筹交错,两人从家长里短说到了国家大事。
在提到台湾问题时,布热津斯基叹了口气。
他说卡特在推进中美邦交正常化时遭遇了很多亲台势力的阻挠,并表示自己的处境和卡特一样堪忧。
布热津斯基又关心地问邓小平:“你也碰到了很多困难吧?”
邓小平脸上带着笑意回答道:“是呀!”
邓小平的回答,肯定了他和布热津斯基有同样的境遇,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如此机敏的回答,让布热津斯基惊诧不已。
在接下来的访美日程中,布热津斯基全程陪同。
次日清晨,卡特在白宫草坪为邓小平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。
现场挤满了美国百姓和记者,卡特与邓小平在众人的注视下,检阅了三军仪仗队。
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奏罢,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这一幕令布热津斯基终身难忘。
他回忆道:“当时的气氛就像充了电一样,我不记得白宫以前曾经有过如此令人激动的场面。”
不过在卡特演讲时,出现了一个“小插曲”。
两男一女从记者群中窜出,手持短刀直直地向邓小平冲去。
好在白宫的安保人员眼疾手快,及时地制服了三人。
戎马一生的邓小平非常淡定,他在演讲时,不紧不慢地叙述着中美的传统友谊,并展望道:“中美两国是伟大的国家,中美两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。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,必将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。”
仪式结束后,卡特夫妇热情地招待了邓小平夫妇。
互换礼物后,卡特笑着说曾见过邓小平。
接着又说,1949年卡特25岁,他还是美国海军的一员,跟随潜艇来到青岛港。邓小平笑着说:“我是前委书记,当时我们的部队已经包围了青岛。”
卡特脸上一阵羞红,布热津斯基打圆场道:“那,你们早就见过面了。”
邓小平跟卡特异口同声地说:“是的!”
在场众人开怀大笑,邓小平这个自信、风度翩翩的东方男人,给卡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会谈结束后,邓小平深深地握着卡特的手,动情地说:“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!”
这句话,令卡特感动不已。
邓小平与卡特的相处是轻松且愉快的,真正令人头痛的,是刨根问底的美国媒体和言语犀利的美国议员。
访美期间,邓小平被问及最多的还是台湾问题。
邓小平宛如诸葛亮在世,舌战群儒而游刃有余。
有位记者上来就直言不讳地刁难邓小平:“副总理您好,请问统一台湾是不是所有中国人民都同意的?”
此话一出现场尴尬到了极点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邓小平的脸上。
大家都以为邓小平会顾左右而言他,不会正面回答。
但邓小平没有迟疑,开门见山地说:“统一祖国,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夙愿。我想,曾经在100多年前经受过国家分裂之苦的美国人民,是能够理解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民族愿望的。至于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,那是中国的内政。”
“按照我们的心愿,我们完全希望用和平方式来解决。因为这对国家对民族都比较有利,这在我们的人大常委会《告台湾同胞书》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。
应该说,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,这种可能性将会增大。当然,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单方面的愿望,还要看形势的发展。”
面对刻薄的提问,邓小平先是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:“统一祖国,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夙愿”。
接着,他又让曾经受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对祖国分裂之痛产生共鸣,最后点出中美邦交正常化有益于台湾问题和平解决,既回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,又诠释中美关系对台湾的意义。
这番教科书式的答记者问,堪称外交典范。
美国广播公司的记者雷诺兹又抛出了更尖锐的问题。
他问邓小平,如果台湾民众拒绝统一而美国又向台湾提供了防御性武器,中国应该怎么办。
邓小平回答:“我们力求用和平方式完成台湾回归祖国和祖国的统一。”
“邓旋风”席卷全美
记者的提问只是牛刀小试,美国议员们的发难才是刀光剑影。
1月30日,邓小平与卡特会谈后,前往国会山参加议员们为他准备的午宴。
轻松融洽的午餐会只是铺垫,真正的大戏将在参议院会议室上演。
多数党领袖伯德,直言不讳地就中美关系向邓小平发问。
邓小平先是肯定了中美关系友好,对两国和世界的意义,又强调:“世界上不应该有任何东西,妨碍中美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正常关系。”
这番话的深层含义是,不能让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阻碍。
美国议员们趁机把话题转移到了台湾身上,问中国会如何处理台湾,对台湾又是怎样的态度。
邓小平从容不迫地说:“只要台湾回归祖国,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。我们一方面尊重台湾的现实,另一方面一定要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。”
邓小平还表示,可以让台湾省保留现有的军队。
这番答复让美国议员们佩服的五体投地,他们没想到,中国领导人竟然如此大度。
议员们原先准备了不少刁钻的问题,可见到邓小平的表现,他们知难而退了。
接着,邓小平又被邀请前去众议院访问。
他将刚才的表态又复述了一遍,多数党领袖赖特激动地站起身,握着邓小平的手说:“现在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,我们结束了彼此的隔绝状态,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将会谈到您这次访问。”
邓小平的行程被安排得很满,从国会山出来后,他又参加了六个团体联合组织的讲演,以及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和全美华人协会举行的招待会。
台湾问题,依旧不可避免。
邓小平作出承诺:中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,一定考虑到台湾的现实,重视台湾人民的意见,实行合情合理的政策。
值得一提的是,邓小平还见到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。
水门事件后,尼克松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,这次听说中国领导人来访,他说什么也要见见。
邓小平满眼笑意的对尼克松说: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您,您访问中国时,我还在南昌郊区一家工厂里做工。得知毛主席请您来访问,我是很高兴的。”
邓小平的幽默、睿智、大方、温文尔雅、态度谦和,刷新了美国乃至西方对中国的认知。
在他访美的9天里,邓小平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美国各大媒体。
1979年2月5日,邓小平离开美国的那天,他的照片出现在《时代》周刊的封面,标题写着醒目的大字:邓来了!
早在一个月前,邓小平就登上过《时代》周刊的封面,当时的标题是:“邓小平,中国的新时代形象。”
《时代》周刊的编辑在文中盛赞道:“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——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‘中央之国’的大门,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、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!”
邓小平访美期间,每次演讲结束都有一群人排着长龙,拿着以邓小平照片为封面的《时代》周刊找他签名。
其中既有普通民众又有记者,甚至还有议员。
邓小平能使一向高傲的美国人民折服,仰赖于他的高情商。
关于原则问题,他从不退让,又不和记者或议员们针尖对麦芒。
在欣赏休斯顿牛仔竞技演出时,邓小平戴上牛仔帽和演员们一起手舞足蹈,时不时向现场观众和记者们热情地挥舞双手,这一幕通过镜头传播到了世界各地。
改变中美命运的旅程
邓小平访美是带着任务来的,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又缺乏投资,他希望能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和资本,以为中国的发展搭桥铺路。
邓小平向《美联社》、《华盛顿时报》、《纽约时报》等数十家媒体表示:“中国有许多商品可以出口,我们有煤、有色金属、稀有金属、化工产品、轻工业产品。我们同美国如果用补偿贸易的方式,美国提供资金、技术,我们完全可以用我们的产品偿还。”
2月1日上午10点,邓小平搭乘专机“总统一号”离开华盛顿。
邓小平到访了美国载人航天基地林登·约翰逊宇航中心,登上了航天飞机的试飞模拟器,体验到了遨游太空的快感,想必他当时一定很希望中国也能早日实现载人航天梦。
邓小平访美的最后一站是西雅图波音飞机公司,美国媒体形容:“邓小平对这些高科技充满了好奇,就像孩子进了糖果店一样,难得70岁还有一颗童心。”
2月5日邓小平即将返航,西雅图的天空飘起了细雨。
邓小平发表了简短的演讲,对访美之旅作出总结,他说:“我们当初是带着中国人民情谊来的,现在带着美国人民情谊回去。”
在这9天的访问里,邓小平出席了将近80场会谈、会见等活动,参加了20场宴请或招待会,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,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。
邓小平访美是中美关系里程碑式的标志,此一行拉近了中美距离,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度。